2022结束了吗
Contents
我理解的结束,一种是生命的终结,另一种是绝望。
疫情
三年多来,疫情已经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话题,在这场洪流中个人体到了,国际阴谋论,封城,囤积物质,地域歧视,隔离,祖国统一,火速支援,生死离别……等等,尽显人生百态。
最常见的还是普通人在劣质的网络信息流中,无畏地发泄那些毫无力量的个人情绪。
我们要面对现实中的混乱,还要对抗外部信息对主观意识的冲击,让我不禁思考一些问题:我们是否只是在个体内部用狭隘的聪明自圆其说,我们担心的到底是什么,我们何以脱身,我们该如何获得智慧,而不是一时的聪明?
福兮祸所伏,祸兮福所倚
感染新冠病毒对年迈的老人来说,有些不幸,目前对我来说却是福,因为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前,我有慢性荨麻疹,长期要服用抗过敏药物,这种病最大的困扰就是会影响睡眠。在感染新冠病毒康复后,已经过去一个月,荨麻疹还未复发。(截至2023.02.13未复发)
聪明与智慧
我们该如何获得智慧?
一
经历过上面提到的疫情大事件后,大部分人都会累积一些生活经验,比如如何应对紧急情况,如何囤积食物,如何戴口罩防护,如何酒精消毒。
个人也在疫情期间,鉴于对过敏性荨麻疹的好奇,读了3本关于疾病的科普书:
这些书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,对空白知识领域进行了一次扫盲,更重要的是纠正了一些习惯性认知误区。
例如:你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说法:某某药物(或者食物)可以提高免疫力,增强免疫系统。 这句话极具诱惑性的原因是关键词增强。
人类的免疫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,即便是现代科学对免疫系统也是知之甚少,甚至还不如对癌症的了解程度,但有些常识你要知道,免疫系统不能被增强,因为免疫系统在人体内是一个动态的状态,他与外界时刻保持信息交换,它只能被所处的环境调节,目前已知最有效的调节方法就是注射疫苗。
个人猜测,感染新冠让我的免疫系统发生了变化,这是好还是坏并不确定,至少心理上少了很多负担,总之对于自身疾病,焦虑和恐惧都是毫无意义的。
学习知识在某种程度上,只是让你变得聪明了一点点,但聪明在时间长河中其实是短暂的,它不足以成为智慧。
二
前不久听过一档播客节目:一个北京人在武当山当义工的笔记。其中有一期他讲到武当山上的道长对“贪昧”的解释,大意是说:那些渴求知识,专研技术的人,和爱慕钱财,争名夺利的人,其实是一样的,在他们认知里,都是贪,所以没有高低好坏之分,贪昧是一种中性的行为现象。
多既是少,少既是多。
我理解这就是道家的智慧。
三
心理学教授乔丹·彼得森,写过两本书叫《人生十二法则》,可能作者做过很长的临床心理咨询工作,说好了只说十二条人生法则,但第一本《人生十二法则》出版两年后,又写了一本《人生十二法则2》,在第二本法则中提到的法则三: 做好生活中不断重复的事情,给了我很大的启发。
现代人都在抱怨年复一年的早九晚五,三点一线,可是你有没有想过,一日三餐才是生活的常态,你要面对的就是日复一日重复的小事情。
你要和家人讨论,周末谁洗衣服,谁打扫卫生,谁做饭……
你的幸福感部分来自于生活中对重复小事情的掌控感,而不是变成破坏亲密关系的负面情绪,不要因为不得不做的小事情引起家庭冲突。
乔丹·彼得森的生活智慧,对我有极大的教育意义。
读加缪
本来打算在疫情期间读完加缪的《鼠疫》,却意外地读了《局外人》,最终的结果也不算遗憾,有所收获总算好事。
《局外人》的故事固然精彩,但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里莫尔索说的那句:
人只要智力健全,都或多或少地希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
看似荒诞,却又体现了主人公对人情世故的无奈,有人把这句话解释为:“因为你爱的人,对你有期望,对你有牵挂。因为你爱的人,你必须要承担社会的责任。所以,莫尔索认为,人类有时想逃避社会时,就希望那些自己爱的人不在这个世界上该有多好。”
平行世界,主观上自带偏见,你未曾经历过别人的苦难,为何又要对他人过早地下结论。
这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,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成名作,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角。
也正式这种荒谬现象的认知,让我反观疫情中这些种种怪诞的社会现象,认识到不朽文学的价值。
疫情过去了,那本《鼠疫》却还在书架上来不及拆封。
玩物且不丧志
疫情期间,我又拿起了年少时的笛子,感叹笛箫的制作工艺是真的变化太大,这一次为了更好地提升笛箫技能,我绘制了一张平时练习的脑图(点击查看)
疫情结束了吗
最后,这场疫情结束了吗?
聪明的人会说,它过去了,
智慧的人会说,这一切并没有结束。
Author 于川海
LastMod 2023-05-22 (a17934a)